20年后的今天,我们又有新的案例进入哈佛商学院。和20年前不同,这次的案例研究的是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。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最重大的经济活动就是物联网,并且物联网经济的规模比移动互联网大得多。
但是,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?现在还没有定论,但是你肯定要去探索。我们有一句话,“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。”所有的企业,都不要说自己成功。我认为永远没有成功这个词,因为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。
但时代在不断变化,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节拍,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神。一旦踏不准节拍就会万劫不复。柯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,摩托罗拉也是,这样案例还有很多,包括很多曾经达到世界顶级地位的企业。
中国企业过去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,只能是学国外的,比如学日本的、学美国的。但在物联网时代,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,谁也不知道物联网前方的商业模式是什么。因此,如果我们率先探索成功,就会走在世界企业的前面。
哈佛商学院这一次引入海尔新案例的课程叫“管理与变革”,海尔案例属于“全面转型:行业动荡和商业模式变革”教学模块。我在这个课堂上专门讲了海尔在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探索。
关于海尔的物联网转型,哈佛商学院在2015年就到海尔去调研制作了一个案例,今年为什么又继续这个案例研究呢?因为所有学员都认为物联网是个方向,但到底怎么做?还是很难找到办法。
我今天的分享也不是唯一的结论,只是我们的探索。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海尔探索新模式的整个历程。
海尔概况
这张图上有三条横线,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维度。
从下往上,依次是发展历程、人单合一模式和哈佛案例。
1.第一条线是发展历程
海尔的创业是从1984年开始的。1984年它还是一个资不抵债、濒临倒闭的集体所有制的小厂,员工只有几百人。全年的收入折合美元只有53万美元,亏空就达到22万美元,也就是说,这个厂就要垮掉了。
一年中换了三个厂长,谁都不愿去了。我当时是这个厂的上级领导,没有人愿去就把我派过去了。其实我也不愿意去。
当时工厂里面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?我去的时候是12月份,天非常冷,比现在的波士顿要冷得多。车间里所有的窗户都没有了,四面漏风。一问才知道,因为没有钱买取暖的煤,工人就把木制的窗户拆下来当柴烧了,工厂里基本上见不到工人。我去了以后第一件事是先整顿劳动纪律。
先制定了13条管理规定,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任何人不准在车间里面大小便。到了这个份上,工厂的管理水平就可想而知了。我们就是从这种状态起步的。
1985年,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就是砸冰箱。当时我们正在洽谈引进前西德的生产设备。大多数员工都认为,只要进口设备和技术引进来了,生产肯定就会好的。但我认为,如果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非常差,即使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。
当时,我收到一封投诉信,投诉冰箱的质量有缺陷,我借此机会把仓库里的四百多台冰箱全部开箱检查一遍,结果发现有76台冰箱有划痕等质量问题。我坚持把这76台有问题的冰箱当众中砸毁,而且是谁干的谁来砸。砸了冰箱不代表质量就好了,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质量意识,树立有缺陷的产品就不能出厂的观念。
20年前,在哈佛的课堂上还有学生提问,认为这个做法非常激进,会不会引起矛盾?
我当时采取一个做法没有把矛盾激化。我宣布谁造成的质量问题谁亲自砸毁,但这次不扣大家的钱,可是我的当月工资全部扣掉。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十多元人民币。所有人都没有话说了,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质量做起来。
由此,我们树立了一个观念,企业里不管有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,唯一可以增值的是人。把人的素质提高了,企业就可以增值。我们坚持这一观念,从原来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工厂,发展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蝉联了全球白色家电的第一品牌。
2.第二条线是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。
“人单合一”,人就是员工,单就是用户,合一就是把员工的价值和用户的价值合一,这一部分后面再具体讲。简单的说就是企业里没有层级了。海尔目前在全球有七万多人,过去最多的时候达到11万人。
变革最大的时候我们把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,有两条路可以选,要么创业,要么离开。现在的海尔不再是层级结构,而是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,有上千个创业公司在平台上运作。组织去掉层级之后,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薪酬制度也要改变。过去是企业付薪,现在变成用户付薪。
我刚才在哈佛商学院讲这个变革的时候,大家觉得很难理解,但是互联网时代必须这么做,必须把员工和用户连接到一起。我们从2005年提出人单合一的概念,一直探索到今天,13年的时间,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,但终于开始见效了。
见效的标志从两个方面体现:
一个标志是国际标准的认可,另一个标志是跨文化跨行业的复制。
国际标准的认可:人单合一模式的体系中,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就是大规模定制平台。大规模定制是物联网时代的趋势,德国工业4.0也在做,我们的COSMOPlat平台也在做。
这两个解决方案,加上美国的、日本的解决方案一起拿到IEEE(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,国际四大标准组织之一),结果我们的模式胜出,被选择主导制定大规模定制的国际标准。
COSMOPlat和德国工业4.0有很大的不同。德国工业4.0以智能制造为中心,COSMOPlat以创造用户为中心。工业4.0的全球样板工厂是大众辉腾位于德累斯顿的透明工厂,2016年已经停产。
海尔COSMOPlat的互联工厂并不是不要智能制造,但更重要的是服务用户。我跟德国方面交流的时候说,海尔有一个指标是别的企业所没有的,那就是不入库率。产品不进仓库,直达用户家中。这是因为我们在生产的时候就知道用户是谁,而且用户参与到个性化体验的全流程。
有人说,德国制造面临两大威胁,一个是全世界的机器人公司,另一个是个海尔的大规模定制模式。
欧洲现在又在工业4.0基础上提出工业5.0,德国企业也把智能制造的目标调整为“智能服务世界”。但他们也承认,海尔实际上已经做到“智能服务世界”了,也就是说他们落在我们后面了。
普适性的认可:人单合一模式在国外的复制,2016年海尔兼并美国通用电气家电(GEA),它有120多年历史。
在我们兼并之前的十年,它的销售收入是下降的,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,利润也基本没有大的增长,但是GEA复制“人单合一”模式之后,仅仅一年的时间,GEA达到过去10年最好的业绩,收入增幅远超行业,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。这说明“人单合一”模式适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国家。
在国内,我们收购了上海的一个康复护理机构。过去,这个机构和国内其它医疗机构一样深受医患对立之苦,经营难以为继。并购以后,还是那些人,只是把人单合一模式复制过去,从医患矛盾变成“医患合一”。
现在这个机构的口碑大幅提升,在业内称为别的机构学习的标杆。这说明,人单合一模式可以跨行业复制。
3.最上面这条线是哈佛案例,也就是哈佛商学院收录海尔案例的历程。
从1998年以来,海尔共有十几个案例被哈佛商学院采用,最有代表性的是三个。分别是1998年的《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》,2015年的《海尔:与用户零距离》和今年的《海尔: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》。
这三条线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。第一条线说明海尔发展非常快,而且是颠覆性的创新发展;第二条线是对第一条线的支持,没有人单合一模式就不可能实现这么快的发展;第三条线是国际认可的结果。
这个结果说明了一个道理,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规模有多大,而是能不能在不同的时代都踏准时代的节拍。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梯斯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动态能力的战略理论。
动态能力的观点认为,一个企业固然需要核心竞争力,但最重要的不是核心竞争力,而是更新核心竞争力的能力。很多企业有核心竞争力,做成行业老大,但时代变了,却不能动态更新核心能力,那就死定了。
海尔的发展历程就体现了梯斯所说的动态能力,根据时代的变化,持续改变内部的组织结构,跟时代一起变。
人单合一模式的六要素
“人单合一”是一个探索性的模式,之所以说探索,是因为人单合一模式的六个要素都和传统企业不同,甚至是颠覆性的。
六要素分别是:企业宗旨、管理模式、组织架构、驱动力、财务体系、物联网。
1.企业宗旨
企业宗旨,体现为两个理念企业理念和人员理念。
传统企业的企业理念是长期利润最大化,人员理念是股东第一。我认为应该改过来,企业理念就应该是2500多年前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的一句话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也就是说,企业和社会、和用户的关系,不是去争利,只管自己赚钱和长期利润最大化而不管别人。
企业应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,就像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滋养万物却从不说是我的功劳。企业也一样,否则只争谁是老大,最后没有社会价值再大也会死掉。
人员理念应该从“股东第一”变为“员工第一”。股东只能分享利益,从来不能创造价值。员工第一,指员工和用户的价值合一,员工能够创造出用户价值,股东价值也就得以实现了。所以,股东价值只是一个结果,却不能成为宗旨。
员工第一的理念适用于不同的文化。我们并购国外的企业,都没有从总部派管理人员,只是改变他们的理念和文化就实现了扭亏为盈。我们称之为“沙拉式”文化融合。就像蔬菜沙拉,不同的蔬菜就是他们原来的文化,在沙拉里还保持各自原来的形态,但沙拉酱是统一的,就是“人单合一”。
在日本,我们把日本三洋的“团队第一”转向为“员工第一”。海尔兼并三洋家电的时候,它已经亏损了八年,但是这个亏损找不到任何人的责任。
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了日本的团队精神,大家都是按照上级指令做的,上级一个指令不睡觉也必须干出来,问题是市场在哪里?用户要什么?这个没人去管,所以连续亏损。我们差不多用了接近一年时间,日本员工才慢慢接受“人单合一”。
员工也很高兴,但工会这时候又跳出来说不行,因为不符合日本原来的团队精神,团队创造的价值必须平均分,不能有的多有的少。我们做工会的工作,告诉他其实团队精神没有改变,只是把团队精神的方向从上级变成了用户。
在美国,我们把GEA的“股东第一”转向为“员工第一”。去年我在斯坦福大学讲过一个概念,叫硅谷悖论。硅谷的初创企业都很有激情,但一旦到华尔街上市,就变成要为股东负责,慢慢形成大企业病,失去持续创业的活力。
在新西兰,我们把斐雪派克的“技术第一”转向为“员工第一”。斐雪派克是海尔并购的新西兰国宝级品牌,技术很强,可以超越很多国际名牌,可是仍然亏损。为什么?孤芳自赏!它制造的电机可以没有任何震动,但用户不要你的技术,用户要的是好的洗衣体验。
人单合一理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可以被接受,这是因为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,不管哪个民族,不管哪种文化,有一点完全一样,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每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。
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,他说,人的幸福是可以自由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。人单合一就是让每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2.管理模式
管理模式从四个角度来说理论依据、支持平台、价值主张、价值体系。
1.管理模式之理论依据
两百年来,传统管理的理论依据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分工理论”。最早提出来的是亚当斯密。亚当斯密的《国富论》出版于1776,第一章就是论分工。
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。在传统手工作坊里,一个人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根别针来,但是如果把制针的过程分成18个工序,10个工人分工来做,每个人每天可以做出4800根针来。
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,诞生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:泰勒、马克斯韦伯和亨利法约尔。
美国人泰勒成为科学管理之父,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还在用的流水线;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成为组织理论之父,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还在用的科层制;法国人亨利法约尔成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,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还在用的职能部门。
流水线、科层制、职能管理统治企业长达百年,但今天都要成为过去。
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互联网和物联网。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在《第三次工业革命》一书中的两个观点,一个是制造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分布式制造,另一个是组织从传统组织变成去中心化、去中介化和分布式的组织。区块链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样。
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、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的研究认为,传统时代是单边市场,互联网、物联网时代应该是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,其显著特点是零摩擦进入和换边效应。
牛津大学教授丹娜佐哈尔到海尔去调研过几次,她提出了量子管理学。如同量子力学颠覆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,量子管理学也颠覆了传统线性管理模式。
2.管理模式之价值主张
传统管理模式的价值主张强调工具理性,体现为X理论和Y理论,X理论主张人性本恶,Y理论主张人性本善。分别对应“经济人”假设和“社会人”假设。X理论和“经济人”假设催生福特模式,Y理论和“社会人”假设催生丰田模式。
我认为,目前这两种模式都有问题。无论是“经济人”思维下的效率优先,还是“社会人”思维下的精益制造,都局限于管理的主客体对立的工具理性。
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价值主张,强调价值理性为先导,形成目的与手段的统一。所以我们主张人应该成为“自主人”。你能够创造价值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,不能创造价值就没有自己的价值。
互联网定律里有一个梅特卡夫定律,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。网络上联网用户数越多,网络价值越大。这就解决了马克斯韦伯在《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》一书中担心的问题,价值理性会沦为工具理性。
我觉得“人单合一”恰恰是把这个矛盾解决了,每一个人都创造用户价值,同时又体现每个人自身的价值,两个价值的合一就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结合起来。本来价值理性是主导,工具理性是手段,现在等于把目的和手段结合起来。
3.管理模式之支持平台
工业革命以来,世界公认最好的两个模式,一个是福特的流水线模式,一个是丰田的JIT产业链模式。福特流水线局限在产品端,丰田的产业链从产品端延伸到上游供应商,但其支持平台仍是串联的单边平台。传统金融业的存贷差模式也是单边平台模式。
海尔人单合一的支持平台是并联的多变平台,比如海尔的大规模定制平台,企业、用户和供应商等利益攸关方并联在同一个平台上,变成一个共创共享的生态系统,这是一个多边平台。
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利有一句名言,大意是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能使参与者都得利都不会成功,即使成功了也不会长久。这就是很多大企业做得很大却轰然倒下的原因,它只想到了自己赚钱,却没让其他参与者得利。
因此,物联网时代,企业一定要变成共创共赢的生态圈。传统时代是名牌的竞争,谁是名牌谁就赢,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平台的竞争,像电商,谁的平台大谁就赢,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;物联网时代一定是生态系统的竞争,只有利益攸关各方都得利才能持续发展。
在市场营销上,海尔跟传统企业不一样。美国学者提出O2O不对,应该是O+O,即线下店加线上店。我跟他交流的时候说海尔做的是“三店合一”,线下店、线上店再加上微店,变成一个社群生态。
传统的实体店和电商都都做不到社群,而物联网经济的特点一定是社群经济和共享经济。社群经济是以社群为中心组成的生态圈,共享经济就是生态圈中的每个人利益最大化。海尔做的物联网金融就是社群经济加共享经济。
4.管理模式之价值体系
不同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体系。我认为,任何企业的价值体系不外乎两条,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。
传统时代,这两条都没有做好。
比如创造价值。传统企业的方式是大规模制造产品争第一。关起门来制造,也不知道用户在哪里,只能批发给大连锁或其他经销商,常用手段就是降价促销。因为产销分离,产品传至经销商而不是用户,既创造不了价值也传递不了价值。
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形成一个创造价值、传递价值协调一致的体系和机制。由于每一个人和用户连在一起,我们把传统的串联流程变成了并联流程,每一个并联节点都为用户创造价值,每个节点在为用户创造价值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。
这个协调一致的体系在机制上取消了全世界大多数企业都在用的KPI考核,创新了纵横匹配的两维点阵表。横轴是产品价值,刻度分为高增长、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盈利。重要的是纵轴,刻度依次是体验迭代的引爆、社群共创共享的生态圈和生态收入。
首先是体验迭代,不是说开发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就行了,而是持续和用户交互,根据用户体验不断迭代,这个刻度不看你销售多少,而是考核你的迭代次数。过去我们非常羡慕日本的开发,开发出来总是无懈可击。前两年我到硅谷去,他们有一个观点我认为非常对。
如果你开发的产品上市的时候不能够使你感到脸红的话,那说明你的产品推出的太晚了。意思是说没有产品可以无懈可击,关键是根据用户需求的迭代。然后,体验迭代的结果是形成共享的生态社群,进而产生产品之外的生态收入。生态收入这个创新,把传统财务报表改革了。
传统的损益表,收入减成本减费用等于利润。我们创新了一个共赢增值表,不但要有产品收入还要有生态收入,目标是生态收入大于产品收入。美国管理会计协会看了这个表认为非常好,他们现在联合北京大学成立一个小组持续研究推广。
产品收入符合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,而生态收入则可以边际效益递增。比如,我们把烤箱变成“烤圈”,产生更多生态收入,而不仅仅是卖出烤箱的产品收入。
3.组织架构
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执行上级命令的线性组织,就是科层制。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组织架构是创造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非线性组织。
海尔把传统织颠覆为创业平台,平台上没有领导,只有三类人,一类人叫做平台主。平台主的单是看你这个平台产生多少创业团队;一类人叫做小微主,小微主的单是看你吸引多少创客;一类人是创客,竞单上岗,按单聚散。
三类人都变成网络的节点,不是扁平化,而是网络化。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连接网络上所有资源自创业。小微创业遵循资本社会化、人力社会化的原则,只有吸引到外部风投,海尔才跟投,前提是小微合伙人必须跟投。这样就实现了“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”。
雷神笔记本小微就是海尔员工在海尔创业平台上自创业、自组织、自驱动的典型案例。
我们强调,世界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最大的课题。雷神小微的三个小伙子就是在网络上发现游戏用户的痛点,然后开放地整合研发、制造、营销资源把游戏笔记本这个市场做起来的。在硬件做到行业第一之后,他们又发现了游戏用户新的痛点,进入到一站式游戏平台的领域。
4.驱动力
驱动力就是薪酬。我认为所有的企业驱动的动力主要是薪酬。
传统企业的薪酬大体是两种。第一种就是叫做宽带薪酬,根据职位和能力划分。第二种是委托代理激励薪酬。委托人是股东,代理人是职业经理人,也叫金手铐,它最大的问题是只能够激励少部分人。这两种激励机制产生的驱动力都是他驱力。
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薪酬,是用户付薪及创客所有制的自驱力。
以GEA为例。海尔兼并GEA之后,我们用这个机制,把原来一个很差的产品部门变成一个小微。兼并前,2016年这个部门亏损300万美元。一年后,它盈利了1248万